作为一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安盛”)将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融合进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制定了银行系与合资寿险公司中“七最”发展目标,谋划了“七大工程”工作举措,力争将工银安盛打造成“强大的金融机构”。近日,《金融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工银安盛党委书记王都富。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并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国有大行的子公司,您认为,对于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工银安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王都富:工银安盛将国家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目标、要素和实施路径,融合进了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总任务中,制定了银行系与合资寿险公司中“七最”发展目标,谋划了“七大工程”工作举措,力争将工银安盛打造成“强大的金融机构”。 “七最”发展目标,具体而言,“客户数量最多”“业务规模最大”这两大目标,要求公司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客户,以支持国家重大经济战略落地为投资导向,成为银行系与合资寿险公司中满足人民群众保障需求的领头羊以及保险资金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建设的排头兵;“经营结构最优”“资产质量最好”“盈利能力最强”及“服务口碑最佳”这四大目标,要求公司在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中充分体现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保障需求的定位、价值及专业性,同时落实好守卫金融安全的要求;“品牌价值最高”这一目标,是公司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实现前六大目标的必然结果,要求公司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监管部门心目中保险公司的楷模。 工银安盛推动实施“七大工程”,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探索合资公司党建新路径,打造合资公司党建新标杆。通过实施人才强司工程,做好干部培养和人才选拔,培养“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通过实施集团融入工程、资负统筹工程、数字转型工程,从客户、系统、数据和生态上融入工银集团,同时加快自身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从资产负债两端服务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好国家重点经济领域建设。通过实施风控固基工程、资负统筹工程,筑牢风险防控防线,实现行稳致远。通过实施文化凝聚工程,将政治性、人民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ag旗舰厅在线的文化,塑造优质内部生态。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做好新时代的金融工作,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工银安盛如何在金融服务中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 王都富:工银安盛将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施资负统筹工程。在负债端,一是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公司积极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大力打造以“享”“安”“护”为核心的养老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在养老资金配置、养老护理以及医疗保障等多元养老需求;推出与养老产品配套的“盛华年”养老增值服务品牌,适应不同养老阶段核心康养需求,助力人民群众从容应对晚年生活。二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对于个人客户,积极探索惠民保普惠医疗项目。截至2023年底,公司惠民保业务惠及群众累计约59万人次,累计保障金额约2万亿元,有效减轻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对于法人客户,公司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客户提供员工福利保障。截至2023年底,已为约5000家小微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保障金额约5500亿元。三是推进商业健康险业务发展。公司聚焦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形成了以“御系列”重疾产品为核心,医疗险、两全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健康险产品体系,并且研发了“御未来”重疾增值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通道。四是提升运营服务效率。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流程优化等方式,相继推出了“七免一捷”材料简化服务、“重疾先赔,大病预赔”服务等一系列优质运营服务,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有温度的理赔”服务口碑。 在资产端,公司通过保险资金运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截至2023年底,公司涉及服务实体经济与民生改善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522.59亿元,其中,投资国家扶贫、扶农项目资金余额为49.57亿元,投资绿色清洁能源项目资金余额为87.19亿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余额为557.69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方面,工银安盛如何持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王都富:工银安盛坚决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和工银集团关于做好风险防范的各项工作要求,通过实施资产负债统筹工程与风控固基工程,筑牢不发生重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合规经营的标杆。 一是做好资产负债统筹管理。公司将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资管能力,在提高自身投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负债端回归本源,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整体负债成本的平稳下滑;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和决策流程,促进资产端和负债端加深了解,做好资产、负债两端在成本收益、期限和现金流的匹配。 二是做好投资资产风险防控。公司将聚焦重点投资风险领域,做好风险防范与处置。在外部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当下,公司将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的防范工作,在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借助工银集团统一风险限额管理系统,加强与集团总分行在信用风险监测上的联动,降低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努力保持信用资产“零不良”的纪录。 三是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全面管、主动防、智能控”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各类风险总体可控。公司高度重视加强偿付能力管理,近年来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150%以上,处于健康区间。在做好偿付能力监控和预警的同时,公司正努力通过负债端价值转型、资产端优化资产配置等手段,实现资本的可持续增长。 四是做好合规风险管理。持续完善案防管理体系、反洗钱管理体系,做实合规教育,努力打造合规经营标杆。 五是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健全消保工作机制,加快消保工作管理模式向“精细化”转变,将消保工作融入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发展的全流程。 六是抓好安全生产。加强职场安全重点部位管理,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在保险业的融合发展?工银安盛在此领域有何实践和规划? 王都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到金融强国战略中,就是金融业要做好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大力开展数字化建设来融合新质生产力,提高自身效率;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长期资金、优质资金和耐心资本,与科技创新产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高度适配性,可以通过保险资金投资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动能。 工银安盛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从发展规划来看,公司“七大工程”中,数字转型工程对通过科技赋能前、中、后台经营管理,提升数字资产应用能力,打造牢固的金融基础设施作出了详细部署;资负统筹工程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 从实践来看,数字化建设方面,公司在数字化前台建设中,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改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例如打造了智能外呼服务,其服务效率较人工提升近10倍;在数字化中台建设中,聚焦运营效率提升,例如通过大数据模型、规则引擎、数据直联等新技术运用,实现个人保单理赔时效由“天”向“小时”的跨越,让客户享受到更快速的理赔服务;在数字化后台建设中,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办公效率,例如运用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完成大批量、重复性的内勤工作,让内勤人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保险资金支持高新产业发展方面,截至2023年底,公司涉及制造强国、双碳经济、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等国家重大战略产业的投资余额为123.6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通过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相关领域余额为76.01亿元,通过一级市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相关高新产业余额为47.68亿元。除此以外,资管子公司通过发行债权融资工具积极参与经济发达区域、科技创新区域的科创园建设,进一步支持当地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当下保险业改革转型处于关键期,您怎样预判寿险业未来的发展趋势?2023年8月以来,监管部门要求银保渠道严格执行“报行合一”,渠道竞争的焦点或将不再是费用水平。作为银行系险企,工银安盛人寿如何更好寻求与银行在合作模式以及产品保障方案上的协同探索? 王都富:当前,寿险行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家政策来看,鼓励保险行业做优、做强、做大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关于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大发展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政策层面的导向与支持更加清晰有力。从居民实际保障水平来看,我国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其中养老保障能力与商业养老金强国相比差距尤为突出。因此,无论从国家清晰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实际保险保障的资金缺口,都预示着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挑战方面,近年来寿险行业负债端以隐形刚兑、成本提升为代价大幅增长,使得资产端不得不增配高风险权益类资产,在利率下行、市场波动大环境下,带来巨大的利差损风险;同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费用管理粗放,造成费差损风险。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报行合一”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严监管政策,不仅引导行业降本增效,防范化解风险,还将重塑行业经营逻辑和发展路径。虽然行业积极转型,但是化解存量风险、培育新的经营模式仍需时日,行业在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上仍需加快探索。 作为一家银行系保险公司,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工银安盛将充分协同好工银集团,通过实施集团融入工程与资负统筹工程,为行业银保的转型探索“工银安盛方案”。集团融入工程方面,公司将协同工银集团,实现客户的融入,深挖集团个人、法人客户在健康、养老、保障、融资等方面多元化需求,将公司产品嵌入母行个人、机构、公司三大客户营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业务覆盖面和产品渗透率;实现系统的融入,进一步扩展子公司与集团系统融入的方向和范围;实现数据的融入,积极探索行司数据融入的方向和途径;实现生态的融入,围绕集团“gbc(政务、产业、消费)+基础性”工程要求,优化营销服务链。 资负统筹工程方面,公司在做好资产负债平衡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坚持“保险姓保、回归本源”,重点做好“养老金融、普惠金融”等大文章。对于养老金融,公司将丰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供给,探索产品品类、收益类型、交费期限和领取形式的多元化;探索客群拓展,重点研究“将老客群”和“普惠养老客群”的产品定位和形态。对于普惠金融,做好新市民、“一老一小”等重点普惠客群专项产品开发,结合重点保障场景,丰富人身意外和医疗保障等产品品类。除了保险产品,公司还将持续优化“御未来”和“盛华年”增值服务体系,围绕客户康养需求持续改造升级。此外,公司还将与工银集团合作,积极探索养老社区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非金融增值服务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