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活态遗产,其生产、生态和美学等多项功能性正不断被挖掘。近期,嘉兴秀洲塘浦圩田系统入选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成为嘉兴市首个入选的塘浦圩田系统。塘浦圩田是江南水乡地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经过千百年因地制宜的治田治水实践,改善了农业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建构起传统江南聚落的独特景观样貌。近年来,秀洲区通过一系列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举措,打造农文旅融合ip,让传统农耕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农文旅”深度结合,有利于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旅彰文的效果。其中,各地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复合农业等,正解锁未来农业模式更多新可能;农业遗产地的文化,是优秀农耕文化的精华,发展农业遗产地的文化产业,是探索乡土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农业遗产地的旅游,是环境友好型、社区友好型旅游方式的代表,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方式的更新迭代,催生旅游业新面貌。农文旅三者融合,有助于实现产业聚合与产业叠加。例如,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塘浦圩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杭嘉湖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富集、湿地资源集中分布、湿地生态维护良好的天然湿地之一,“农”有莲藕、青鱼、稻渔三大湿地农业特色产业,“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网船会,“旅”有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农文旅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实现农文旅融合,首先要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农业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和重要功能,丧失生产功能的农业文化遗产会丧失活态遗产的生命力。广西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利用好螺蛳粉、六堡茶、茉莉花、砂糖橘和沃柑等一批能够叫响大江南北的“桂字号”农业品牌,推动嗦粉经济、水果自由、新式茶饮等特色文旅消费热点火爆“出圈”。类似场所集科普展示、互动体验、文创购物等于一体,将文化与旅游功能都融入其中。“一碗粉带火一座城”“小砂糖橘勇闯哈尔滨”“南橘北莓双向奔赴”“菜市场旅游新风尚”等特色农业带动文旅消费的现象级案例,正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开新路。通过沉浸式、零距离互动的体验项目,借助数字与智能技术,深挖农村的古建民宅、文化遗产、农耕活动、民族体育、秀美山水等元素,开发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引领农业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紧密融合,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与延续性。 农文旅融合,需要充分梳理和深度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资源。在农业文化遗产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也逐渐孕育成熟,构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伦理道德规范与精神内核。农文旅融合,还当充分认识旅游的内涵、功能与价值的新变化。伴随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是现代都市人浓浓的乡愁。当前,不少地方以原生、本色、健康、生态、时尚为支撑,建设现代民宿休闲露营地,修建原生态康养步道,提升康养效果,大力发展集吃、住、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重返乡村,重返自然,建立都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连接,成为旅游新业态的着力点。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功能与多元价值,让农文旅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具备独特的魅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农业文化遗产在维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乡土社区保育、乡土景观营造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农文旅融合的长效机制和现实路径,能够更好地让农业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走向未来。 (作者:周丹丹,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