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瑞生态农业产业园奶牛养殖场 奶业是南平市延平区特色产业之一。上世纪60年代延平就成立了国营乳牛场,并诞生了长富、大乘等大型知名乳制品企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延平共有14家规模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量达2万余头。 延平位于闽江干流源头,这里山峦叠翠,碧水悠长,有“闽江之珠·门户城市”之美誉。然而,早些年,延平的奶牛养殖模式以传统粗放型为主,粪污处理设备较为简陋,时常出现废弃固体和粪污乱丢、乱排现象,延平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挑战。 近年来,延平区在“两山两化”理论指引下,积极推动奶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探索实行“牛—沼—菜”和“牛—沼—草”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奶牛粪便的综合化利用;总结制定奶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筑牢奶业食品安全防线,最大化降低奶牛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奶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念好“循环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延平区王台镇的鸿瑞生态农业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养殖奶牛3000余头,生产的生鲜奶均供应给长富乳品公司;同时,园内还建有1000余亩的时鲜蔬菜种植基地和有机肥厂。 在鸿瑞奶牛生产车间的一角,有座粪污集中处理池。据牧场生产场长吴善忠介绍,奶牛粪便会通过漏粪板进入下水道,再排到集中处理池,然后就会进行1至2周的固液分离,从而搭上变废为宝的“循环”快车。 “固液分离后,粪污的液体部分,会到达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部分用于生产车间供能;沼液部分则作为肥水浇灌菜地、牧草,或进行尾水处理回收利用后冲刷牛舍;固体部分会经过1至2周的堆肥发酵,作为有机肥施用到菜地、牧草地,或作为牛床垫料。”吴善忠告诉记者,“固体粪便回收利用后作为牛床垫料,减少了牧场额外购买牛床垫料的成本。同时,粪污处理量和本位发酵的处理量相比减少了70%,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 “在这种牛床垫料上活动,奶牛舒适度得到提升,躺卧时间增加,从而也降低了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郑丽英告诉记者,去年来,鸿瑞奶牛的年单产奶量,从原来的10吨提升至11.5吨。 不仅产奶量大幅提升,通过这样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鸿瑞种植基地还可年产时鲜蔬菜9000吨,有机肥厂年产量达10吨。 目前,该模式已在以鸿瑞为代表的全区所有奶牛养殖场推广,共流转约7687亩消纳地,种植牧草约4386亩,种植果蔬约2000亩。 筑牢“安全线” 做好奶牛疫病防控工作,是筑牢奶业食品安全防线的重中之重。 “从2012年起,延平区奶牛‘两病’(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监测阳性率就始终保持为零,防控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延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平防控奶牛“两病”的秘诀,就是强化监管监测。 “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专业团队,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包场挂点制度,每家规模奶牛养殖场由一名技术人员挂点指导疫病防控工作;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一场一策’原则,通过将饲养模式从拴养变为栏舍散养,改造车辆、人员消毒通道和完善各项防疫管理制度等,整体提升了全区奶牛养殖生物安全水平。”延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延平还常态化开展奶牛疫病监测工作,将监测出的阳性牛只及时上报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了更加有效推广奶牛疫病防控经验,延平开展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建设。从2016年延平创建全国首个布病非免疫净化场开始,截至目前,在奶牛领域,全区共有省级以上净化场6个(其中含国家级净化场2个)。2021年底,全国首批首个规模奶牛场布病非免疫“无疫小区”落地南平市福延牧业有限公司。 “我们定期邀请部、省级专家,到养殖场开展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建设技术培训指导。在此过程中,总结制定出了一套综合防控技术方案,在净化场、‘无疫小区’示范和推广,以此引导其他奶牛养殖企业开展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并逐步扩大技术应用区域和应用病种。”郑丽英说。 据悉,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近年来,延平区奶牛群疾病发生率明显减少,奶牛流产率也比以往下降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