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即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具有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目前,蓝碳分为渔业碳汇和滨海生态系统碳汇两种。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地处我省沿海的莆田市创新发展思路,深化碳汇资源开发,不断扩大渔业碳汇产品供给、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发展空间,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莆田市蓝碳资源最丰富的秀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于秀屿来说,要充分开发好蓝碳资源,助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 扩大固碳养殖 莆田市海水养殖产量常年居全省前列,贝类和大型藻类占其中90%以上。作为海洋生物固碳“主力军”,它们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 十里长滩,碧水连堤。秀屿区平海一级渔港附近,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厚壳贻贝苗生产基地,年可产蛤、蛏、贻贝等苗种9000多亿粒。 “平海湾是莆田独立拥有的海湾,没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布点,且平海湾淡水注入少,盐度稳定、水质清洁。海湾沿岸多为沙质底海区,沙层厚,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平海湾畔十分适宜发展贝藻类育苗。”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志洪说。 位于秀屿区南日镇云万村的南日岛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一家从事双线紫蛤育苗养殖销售的企业,为省级双线紫蛤原种场。千亩垦区内,生长着虾、蟹、贝等。 双线紫蛤是国家珍稀海洋品种,营养价值高,肉质嫩、口感好。“它们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能生长在水质好、沙层厚的海域,是南日岛优势品种。”公司负责人陈珍赐说,2014年起,他们启动双线紫蛤原种的养殖繁育工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目前的养殖规模已达1500亩,售价一斤约50元,走俏餐饮市场。” 南日岛是莆田市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交易试点。秀屿区南日镇党委书记黄剑锋表示,南日镇将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深挖岛上丰富的碳汇资源,探索蓝碳交易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径。 同样给养殖户带来希望的还有龙须菜“秀海1号”。作为全省龙须菜养殖规模最大的单个市场主体,福建林蚝水产今年培育出的龙须菜新品系具有更耐高温、长势更好的特点,能够解决传统龙须菜养殖在夏季易脱落、难存活的问题,亩产量可提高12%。 “莆田的开放式海域决定了当地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独特优势。”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产业科科长姚大宏说,近年来,莆田市携手各大院校平台为贝藻种业“芯片”赋能,逐渐形成以莆田鲍鱼、花蛤、牡蛎、双线紫蛤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产品为主的固碳养殖优势产区。 守护海洋绿肺 位于湄洲岛西南部的西亭澳海岸,岸线上翠木葱茏,500亩红树林摇曳生姿。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它在消浪促淤、固碳增汇、净化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莆田市湄洲岛旅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燕萍说,西亭澳红树林保护区是岛上主要的红树林种植区域,共500余亩,眼下正通过“补、育、造”逐步将其打造为生态公园。(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湄洲岛已经启动新一轮1005亩的红树林补植。“按20年计入期估算,红树林碳汇量可累计约3.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陈燕萍说,入秋前,千亩红树林预计全部种植到位,后期通过封滩保育、幼林修复、人工巡护等措施进行进一步管护。 在木兰溪口三江口段,一望无际的滩涂上红树林绵延成片,白色鹭鸟不时起落,偶有小蟹从泥滩里探出头来。 “红树林素有‘海洋绿肺’的美誉,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诸多珍稀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鱼、虾、蟹、贝的生长乐园。”涵江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喜书说。 今年,经省林业局批复,莆田市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拉开序幕。公园位于荔城区、涵江区交界处,规划建设总面积81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93.74公顷,湿地率97.39%。 “2019年起,结合蓝色海湾整治,莆田市启动木兰溪入海口生态修复,实施红树林湿地修复、黑脸琵鹭栖息地修复等10项工程。通过红树林补植修复,为成千上万的鸟类营造理想的栖息环境,打造天然的海岸防御屏障的同时,助力蓝碳发展。”杨喜书介绍。 从种苗培育到造林管护,红树林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莆田全市现有红树林2735.2亩,均由属地县区与第三方专业团队签订管护合同,配备专门力量巡护。莆田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朱丽芳说,需要以人工干预的方式清除各类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减少退化情况。下一步,除了增植补植,还应结合林长制工作推进,规范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方方面面。 |